典藏欣賞>>

萬丈光芒 (1994)
油彩,畫布, 162×130 cm
朱德群
中國 (1920-)

中環美術館
數位圖像(C)2004中環美術館版權所有

The luminous to the darkness (1994)
Oil on canvas, 162×130 cm
Chu Ten-Chun
Chinese (1920-)
CMCART Collection
Copyright © 2004

《萬丈光芒》

朱德群於一九二○年出生於江蘇徐州,早年就讀杭州藝專,從寫意畫家潘天壽學習國畫,並跟隨吳大羽、方幹民等人學習西畫,和趙無極、吳冠中為前後期的同學。他此時的作品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的影響,呈現出後期印象派與野獸派的風格。然而,因為經歷中日戰爭與國共會戰,他在一九四九年移居台灣之前的作品全部散失。一九五一年起,朱德群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三年後他在台北舉行第一次個展,頗受好評,作品全數賣出。他利用售畫所得於一九五五年赴巴黎進修。抵法之初,他為後來的伴侶董景昭女士所繪製的古典風格的《景昭肖像》,曾贏得代表法國學院派的「春季沙龍」銀牌獎。

一九五六年是朱德群的藝術風格的轉捩點。這一年,他參觀了俄裔抽象畫家尼古拉.德.史坦耶爾(Nicolas de Staël)的回顧展,史坦耶爾的作品中的奔放氣質,啟發了朱德群探索更自由的創作形式,再加上他本身所具有的中國寫意藝術的訓練,他逐漸地走向「抒情抽象」(l'abstrait lyrique)的畫風。從此,他以風景作為繪畫的主題,結合中國書法與西方油彩的技巧與特性,在畫布上交織其詩意的空間,呈現出中國筆墨的趣味與半透明的效果。法國詩人兼藝評家朗柏(Jean-Clarence Lambert)稱他的畫作為「超脫的風景畫」,亦即是借由想像力,描繪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朱德群的這類畫作,不同於西方的風景作品,明顯繼承著中國風景畫的寫意精神。風景畫在中國興於西元八世紀的盛唐,至北宋時期(西元十至十二世紀)儼然已是藝術主流。與西方的畫家不同,中國畫家不曾帶著畫布,在大自然中寫生。他們透過目識心記的功夫,將所見的風景內化在心裡,與自己的人品、學養與閱歷相融合後,再於畫面上呈現出其胸中丘壑,寫意重於形似,精神超越實體。而這就是朱德群作品裡潛藏的基調。他早期的抽象風景畫取材於記憶,以及對中國宋代大師范寬、郭熙之畫中山水的神遊。他熟讀中國詩詞,並由詩中的意境衍生出新的風景主題。一九七○年他在荷蘭見到了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1606-69)的作品,對其畫作中的光影處理有極深刻的感動。之後,光的表現成為朱德群作品中重要的元素,經常神秘地穿梭於畫裡,訴說著大自然與宇宙中的深層奧秘。

藍色調是朱德群的最愛,因為它象徵了大自然中海天共用的原色。藍色既親切又富詩意,充滿了天地間磅礡的氣魄。這件《萬丈光芒》也是以藍色為基調。畫作下方是光芒在水面的倒影,說明這是幅水邊的夜景。絢爛的黃色光芒在寧靜的夜間水畔閃耀,四周的色彩也跟著亮了起來。遠處以深沉的湛藍呈現,其中透入了幾道白光。經由深淺色彩的穿插,畫家成功地在平面上營造了立體的詩意空間。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