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胡梭繪於1854年的《吉哈山的樹林》,現藏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
《一八三○至一八六○年間,一群前往楓丹白露森林寫生的年輕畫家所開創的風景畫派》

在古典繪畫傳統深厚的法國,歷史畫一向享有繪畫的最高地位,而風景畫則難以在官方的藝術體制中獲得重視,這樣的情形到十九世紀風景畫逐漸受到重視時仍然存在。一八一七年,羅馬獎的繪畫競賽成立了「歷史風景畫」的部門,這雖然顯現出人們對風景畫的愛好日益升高,不過風景畫必須加上「歷史性」的前提條件才能獲得學院的認可,也益發地突顯風景畫在當時藝壇所處的卑微地位。

這種將風景依附於歷史、宗教和文學主題的現象,引起了一群以忠實呈現風景為信條的年輕畫家的不滿,這群年輕畫家為了忠於自身的觀察,選擇到戶外作風景寫生,並以寫實的繪畫技法抒發他們身處大自然中的感受。這些人從一八三○年後經常造訪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並在一八四○年後吸引更多的畫家定居於此,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主要的成員包括了胡梭(Théodore Rousseau, 1812-67)、柯洛(J.-B. Camille Corot, 1796-1875)、杜培(Jules Dupré, 1811-89)、杜比尼(Charles Daubigny, 1817-78)、特洛雍(Constant Troyon, 1810-65)、賈克(Charles Jacques, 1813-94)等人。

這些人雖然皆屬風景畫家,不過其創作卻是各具特色。譬如胡梭與杜培描繪的風景經常帶有一絲浪漫派的懷舊味道;相對於此,杜比尼則更客觀地將風景如實描繪出來;而特洛雍、雅克等人則喜歡描繪水池邊、田野中的羊群與牛隻,與其說他們刻畫風景,不如說他們是以動物為主題、優美的田野風光為背景來呈現農村的生活與大自然的風貌。這群畫家對於自然的熱愛與禮讚,反映出工業社會底下城鄉差距拉大,都市居民對於自然的懷舊與嚮往。

巴比松畫派吸收轉化了十七世紀以來的荷蘭、法國和英國的風景畫元素,作品具有一種純淨與自然的風格。他們揚棄歷史主題的風景畫,將風景畫作的主題還原至風景的本身,進而將十九世紀中藉史言志的古典風景,變為重視色彩、心緒的抒情浪漫風景,再進而發展成一八五○年代的寫實主義風景;這些畫家以寫實的眼光描繪風景,用浪漫的心情表現自然,無疑搭起了連結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重要橋樑。而他們對於光線與氣氛的追求,以及其走入戶外寫生的創作方式,也都對後來的印象主義具有莫大的影響。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