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牟侯繪於一八六五年的《奧菲》(Orpheus),現存羅浮宮

象徵主義(Symbolism)
《象徵主義盛行於十九世紀末,是針對寫實主義之反動,主張藝術應該解決橫亙於物質與精神世界間的衝突》

象徵主義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文學運動,並於隨後擴展到繪畫與音樂的領域。象徵主義畫家不同於印象派記錄自然物像與光影的瞬間變化,或寫實主義者所追求的事物真實面貌,而是強調藝術應該傳達主觀的意念、情感和詩境般的想像。由於他們反對工業社會對物質及理性的過度強調,主張創作應該要表現內在的抽象情感,因此象徵主義有時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復甦。

一八八六年法國詩人莫黑(Jean Moréas)在費加洛報(La Figaro)上發表象徵主義宣言,首次提及「象徵主義」(Le Symbolisme)一詞。而藝術中的象徵主義理論則是由藝評家奧赫耶(Albert Aurier)於一八九○年針對高更的作品所撰寫的評論〈繪畫中的象徵主義〉一文奠下基礎,他認為藝術創作必須同時是意念的、象徵的、綜合的、主觀的及裝飾的。藝術應該以形式表現觀念,藉著一種普遍認同的模式與符號來表達這些形式,以傳達主觀而複雜的認知,而為達此目的,只有裝飾性的作品能夠完整呈現這樣的美學觀。因此,象徵主義的畫家們放棄了文藝復興以來所發展出的自然主義式的描繪技法,廣為參考文藝復興之前或東方及原始的非西方的藝術創作傳統。平面型態、色彩單純、具有符號意義的構圖方式,成為象徵主義畫家靈感的重要來源。

象徵主義的藝術主要受叔本華美學的啟發,並兼採波特萊爾的「萬物感應」理論和馬拉美所主張的「暗示」手法,作品經常以文學性的主題詮釋出想像般的夢境和詩意感情。代表畫家包括了夏宛(Puvis de Chavannes)、牟侯(Gustave Moreau)、魯東(Odilon Redon)、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波克林(Arnold Böcklin)、高更(Paul Gauguin)和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等人。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