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貝尼尼在一六一八至一六二四年間製作的《阿波羅與達芙妮》,現存羅馬波格塞美術館

《詹•羅倫佐•貝尼尼》

出生於那不勒斯的詹•羅倫佐•貝尼尼是十七世紀義大利巴洛克時代最耀眼的雕刻家與建築師,其父彼埃特羅•貝尼尼(Pietro Bernini, 1562-1629)為矯飾主義雕刻家,一六○四年因受教皇保祿五世委託教堂裝飾工作而全家舉遷至羅馬,貝尼尼從小在父親耳濡目染的薰陶下,很快就精熟了大理石雕刻的技法,並在羅馬研習希臘雕刻以及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之作,因而奠定紮實的雕刻基礎。

由於教皇保祿五世出身於羅馬望族波格塞家系(Borghese),加上彼埃特羅曾受雇於他,自然讓貝尼尼也得到此家族的庇護。貝尼尼在一六一八至一六二四年間幫教皇姪子西皮歐尼•波格塞(Scipione Borghese)製作兩件大型石雕,分別是《阿尼亞斯、安契斯和阿斯坎努斯》(Aeneas, Anchises and Ascanius)以及《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此兩件作品中,不論是細緻平滑的石材質感抑或是人體層層堆疊並旋轉向上的姿態,都仍留有之前矯飾主義(Mannerism)的餘音。

一六二三年當巴貝里尼(Barberini)榮膺為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之後,他不僅為貝尼尼的藝術才華所傾倒,並成為其忠實的支持者。貝尼尼於一六二九年擔任起裝修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作,在烏爾班的請託下,他在教堂中心點處豎立一座宗教儀式用的天蓬(Baldacchno),此由四根扭轉狀的銅柱所支撐,頂蓋上佈滿雕刻與其它繁瑣細節,可說集矯飾主義風格之大成。一六四四年烏爾班逝世,因為審美品味的轉移,貝尼尼失去新任教宗的青睞,只好轉而接受私人之委託案,然而這也成就出他一生最精采的傑作《聖泰瑞莎的狂喜》(Ecstasy of St. Theresa, 1647-52)。貝尼尼的《聖泰瑞莎的狂喜》,現存於羅馬維特托利亞教堂貝尼尼選擇在高大的祭壇上,以耀眼的金黃色營造神光乍現的一幕,站在雲端的天使右手持箭,面露微笑地凝視聖女泰瑞莎,而一旁的泰瑞莎則看似軟弱無力地癱臥,身上的衣袍厚重且複雜地交錯著,她面部神情隨著被天使以箭穿心而流露神迷狂喜的模樣,除戲劇性外,更具感官性。此題材在貝尼尼的精湛詮釋下,透露聖女既神聖又世俗的情感,不慍不火,讓此作成為貝尼尼藝術生涯中最傑出且具代表性的里程碑。

貝尼尼的雕刻作品融合文藝復興的古典風範、矯飾主義的戲劇張力與巴洛克式的雄偉大器,在十七世紀義大利巴洛克藝壇獨居鰲頭,頗受時人敬重。除了雕刻,他也負責多項建築工程的設計與監督,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於一六五六至一六五七年為教皇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規劃聖彼得教堂的廣場空間,他以兩排巨碩的柱廊圍成一橢圓形狀,當各地民眾群聚於此時,似乎象徵了教會對廣大信眾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不僅具強烈宗教意涵,直至今日仍是梵諦岡教皇國的重要地標所在。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