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基伯堤作於一四○二年的青銅浮雕《以撒獻祭》,現藏佛羅倫斯巴傑羅國立博物館

《羅倫佐•基伯堤》

羅倫佐•基伯堤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重要的雕刻家與金匠,他自幼即接受金匠的專業訓練與指導,一四○二年他贏得當時相當受矚目的佛羅倫斯洗禮堂的青銅門雕刻的競賽,雖然基伯堤當時才二十四歲,卻已經展現大將之風並驚艷眾人。基伯堤在此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銅浮雕作品《以撒獻祭》(Sacrifice of Isaac),常被世人拿來與布魯內勒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1377-1446)參與此競賽的相同題材之作相互評比,這場競賽的結果雖由後起之輩基伯堤勝出,但此君子之爭不僅當時為人津津樂道,直至今日仍是西洋美術史上關鍵且精采的一頁。

布魯內勒斯基與基伯堤的銅浮雕代表著早期文藝復興兩股不同的風格與審美觀念。布魯內勒斯基的《以撒獻祭》(Sacrifice of Isaac, 1401)將兩位聖經主角置於畫面中央,以父親亞伯拉罕手握利刃直逼獨生子以撒的咽喉,和一旁的天使匆忙阻止,表現千鈞一髮之際時的畫面張力。反觀基伯堤的詮釋,則是將兩位主角移至畫面右側,亞伯拉罕的刀刃離兒子的咽喉尚有一段距離,以撒的危機並不如布魯內勒斯基的作品般的緊急。如果說布魯內勒斯基的風格是坦率而直接,以一目了然的直率方式闡述此聖經題材,強調故事中最怵目驚心的一刻;那基伯堤雖然同樣地刻畫此刺激緊張的一幕,卻不見刀光劍影,風格增添了不少抒情柔和的氛圍。兩者的詮釋方式可說各擅勝場,很難相互地比較,不過基伯堤的勝出也或多或少的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審美偏好。基伯堤於十五世紀上半葉為佛羅倫斯洗禮堂所作的《天堂之門》浮雕,此為其中的《約瑟的故事》一圖

基伯堤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為洗禮堂北門製作二十八幅以新約聖經為題材的銅雕作品(1404-24),之後他又為洗禮堂的東門作裝飾,此門曾被米開朗基羅稱作《天堂之門》(Gates of Paradise, 1430-47),其中一件以舊約聖經為主題的淺浮雕《約瑟的故事》(The story of Joseph, 1425-52)完全地展現了基伯堤純熟細膩的手法,其畫面的構圖靈活,人物的刻畫精緻柔和,加上善用單點透視法營造出空間的深淺變化,更是本作最引人之處。除了浮雕,基伯堤為佛羅倫斯的歐桑米歇爾教堂(Orsanmichele)塑造的三尊青銅聖像:《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 1413-14)、《聖馬太》(St. Matthew, 1419-22)與《聖史帝芬》(St. Stephen, 1425-29),同樣也展現出他的野心與創新,以及顯示出他從國際哥德式邁向古典主義的風格轉變。基伯堤於1413年為佛羅倫斯的歐桑米歇爾教堂所作的《施洗約翰》

基伯堤除了創作出許多令人讚賞的作品,他的工作坊也培育出不勝枚舉的年輕藝術家,如唐納泰羅(Donatello, c. 1386-1466)、米開羅佐(Michelozzi Michelozzo, 1396-1472)和烏切羅(Paolo Uccello, c.1396-1475)等,這些藝術後進們不僅成為佛羅倫斯藝壇的中堅份子,也使得基伯堤工坊躍為十五世紀前期佛羅倫斯最大且具影響力的雕刻工作室。再者,基伯堤也是位人文主義者和學者,他曾研究過國際哥德風格、西恩納畫派大師與古典淺浮雕,而其研究與品味除體現在作品中,更確實紀錄於三部分的手稿(Commentarii)裡,對後世藝術家可謂貢獻良多。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