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巴柏羅•畢卡索》

西元一八八一年出生於馬拉加(Malaga)的畢卡索,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一位藝術家。他是藝術史上難得的早熟天才,自幼展現繪畫的天份,一生創作力豐沛,包含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非洲時期、立體派時期、新古典時期、變形時期…等不同的風格。畢卡索長達九十三年的人生中,不僅見證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還以立體派、拼貼技法的使用,主導過多次藝術形式的轉變。

一九○○年秋天,十九歲的畢卡索偕同好友卡薩吉瑪(Casagemas)一起到訪巴黎,年輕的畢卡索,開始頻繁地往來於巴塞隆納與巴黎兩地,直到一九○四年在巴黎定居。這段期間,因為好友卡薩吉瑪自殺身亡的影響,以及獨自流落異鄉的孤獨,畢卡索的作品充滿一種無法抗拒的宿命感。1903年的《人生》(La Vie),畫面充滿一股無法解決的沮喪和絕望,呈現出畫家此時對於生命的悲觀看法,是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一幅重要作品。二十二歲的畢卡索,在好友的意外身亡下,對人生有了許多不同的體會。

畢卡索繪於1907年的《亞維儂的姑娘》,現藏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一九○七年春天,經過無數的嘗試與修改後,畢卡索在蒙馬特的「洗衣舫」(Le Bateau-Lavoir)畫室,完成他第一幅震驚世界的作品《亞威儂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這件作品描繪一群花枝招展的妓女與靜物,但是畫中五位姿態各異的裸身女子,卻展現出畢卡索抗拒西方藝術傳統的過程。他放棄長久以來的寫實描繪和透視空間傳統,以塞尚留下的幾何分割遺產,和得自非洲雕刻的靈感,將繪畫測底地從當時的具象傳統中解放出來。從當時的美學標準來看,《亞威儂的姑娘》是一件粗俗而未完成的作品,並不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但是就現代藝術史而言,此畫的多元視角,以及平面卻具表現性的繪畫形式,卻為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注入一股活力,也在上個世紀初,揭開現代藝術史上第一場激進的美學革命。

畢卡索繪於1937年的《格爾尼卡》,現藏馬德里索菲雅美術館。一九三七年,畢卡索創作出批判西班牙獨裁政權的大作《格爾尼卡》(Guernica)。這件傑作原是應當時西班牙共和政府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所做。它描繪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小鎮,在1937年4月26日遭受德軍轟炸下的悲慘局面,是畢卡索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畫面由黑、白、灰三色組成,構圖採用古典金字塔形,並以黑白相間的方式塑造畫面對比,畫中的金字塔頂端是一匹呼嘯的馬,地上躺著的是手裡還緊握著斷劍的死去戰士,左邊一位母親懷抱著死去的孩子,仰天哭號著戰爭的無情。整幅繪畫,在畢卡索的簡化與變形中,詮釋出戰亂對於人性的極度扭曲。《格爾尼卡》無疑是畢卡索用畫筆寫就的一部沉默宣言,一面向世人宣告法西斯的罪行,一面表達人民堅強抵抗獨裁的意志。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