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羅蘭珊》
羅蘭桑出生於巴黎,從高中時期就學習瓷器彩繪與設計。一九○三年她進入于貝爾藝術學院(Académie Humbert),並於此結識立體派畫家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和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 1879-1953);一九○七年她在獨立沙龍中首次展出,隨後並加入了詩人阿波里內赫(Guillaume Apollinaire)、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德漢(André Derain, 1880-1954)…等人組成的「洗滌船」,投身前衛藝術的領域。羅蘭桑早期的畫作呈現印象派、新藝術和野獸派…等風格的影響,之後因為與阿波里內赫墬入情網,也吸收不少立體派的內涵,是巴黎畫派中重要的女性畫家。
羅蘭桑初期的傑作《阿波里內赫和他的朋友們》(Apollinaire and his Friends, 1908),以平面簡化的風格描繪出詩人阿波里內赫和她,以及畢卡索、奧利佛(Fernande Olivier)…等夥伴們。羅蘭桑此作擷取了不少立體派的表現方式,包括不同視角的表現和偏暗的色調組合;不過羅蘭桑獨特優雅的弧形線條,以及他對人物情緒的關注,仍與立體派之間呈現出不同的趣味。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蘭桑避難於西班牙,她在391雜誌上發表不少詩作,也參與了達達運動。一九二一年她返回巴黎,之後以淡籃、玫瑰紅、淺灰等色彩和擁有黑色大眼睛的人物,發展出個人的成熟風格,成為描繪女性肖像的知名畫家。一九二三年,她為著名的俄國芭蕾舞家迪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的芭蕾舞劇《牝鹿》(Les Biches)設計舞台和服裝,然後又為香奈兒(Chanel)繪製肖像。在《香奈兒的肖像》(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Chanel ,1923)中,羅蘭桑以身披黑色與藍色衣帶,露出右肩慵懶地靠座於椅上的香奈兒入畫,她流動的筆觸巧妙地詮釋出凝思中的香奈兒。然而這件作品卻遭香奈兒以畫得不像為由拒絕接受。
一九三○年代後,羅蘭桑的畫作越加地著重於色彩與形式的處理,其色調更為明亮與柔和;中環美術館典藏的《舞者與小狗》(Five dancers and a dog,1937)即屬畫家晚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此時的羅蘭桑雖然仍以粉紅、淺藍與灰作為畫面的主要顏色,但是其整體色彩的層次卻較以往更加豐富細膩;尤其是她油彩中那種近似水彩的透明與渲染效果,更是強化出畫面纖細優雅的質感,和一股神秘夢幻的獨特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