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Vincent Van Gogh, January 1873, photographed by J.M.W. de Louw, Amsterdam, Van Gogh Museum

《文生•梵谷》

生於牧師之家,梵谷也以傳揚宗教真理為志業。他在輾轉於海牙、倫敦和巴黎的畫商工作以及英國一所寄宿學校的老師之後,來到比利時一個窮困的礦區傳教,並在此間深深體會了礦工生活的艱困。梵谷一傾他的所有,過著和此地居民一樣的生活,甚至沒有床睡。一八八○年梵谷被解除教職,失去工作的他生活陷入困境,然而他在極度的貧苦及精神壓力中體認到宣揚神的真理,不僅只是在傳教之際,繪畫也是很好的途徑,於是他決心走向藝術創作之途。

一八八一年到一八八五年間,梵谷居於荷蘭,靠著弟弟西奧(Theo)微薄卻珍貴的贊助持續創作。這段期間的作品以描繪勞工及農民生活為主,畫面傳達出濃厚地人道精神與宗教情懷,梵谷繪於1885年的《吃馬鈴薯的人》,現藏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1885)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梵谷的這類畫作以晦暗沉重的色調表現農工生活的黑暗面,他弟弟西奧曾經屢次地勸他改用印象派的明亮色彩來增加作品的可親度,但他卻始終不為所動。一八八五年,梵谷搬到安特衛普,他在當地的學院接受正統的繪畫訓練,不過藝術學院的教育方式對個性獨特、情感豐沛的梵谷來說,似乎不能提供他靈感及進步的泉源。真正讓他的創作風格產生重大轉變的,還是一八八六年他在巴黎與印象派大師們的會面。

安特衛普時期受到日本木刻版畫的影響,伴隨著印象派畫家帶來的衝擊,使梵谷放下了之前在畫中念念不忘的宗教情懷,而走向比較抽象的表現途徑。他一掃過去的鬱黯,轉為運用較明亮的色彩及印象派式的細碎筆觸。在巴黎,無力僱請人體模特兒的梵谷創作了無數的自畫像,他曾經在寫給姊妹的信中說到:「我的意圖在於表現出這許多非常不同的肖像畫可以是來自同一個人」。梵谷雖然受印象派的影響,但是他不同於印象派般的追求光影及視覺表象,而是以充滿表現力的顏色和筆觸作為創作的主要元素。

一八八八年,梵谷因為夢想著一個藝術家的共同工作室而搬到法國南方的亞耳(Arles),他在純淨碧藍的天空下運用如同直接由顏料管中擠出的鮮豔色彩創作出許多風景作品。在這裡,他邀請高更與之共同實現夢想,而為了迎接高更的到來,梵谷為他的房間繪製了怒放的向日葵,黃色火焰滿佈高更的牆上。然而如同知名的傳言,此時的梵谷困於越發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在一次嚴重地爭吵後,梵谷割去自己的部分左耳,而高更亦就此遠去。

梵谷於1889年完成的《星夜》,現藏紐約現代美術館。事件之後,梵谷於一八八九年進入聖雷米(Saint-Remy)的一所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住院的一年中,他仍然創作不懈,完成了一百五十件畫作,並持續將作品送至弟弟西奧處:《鳶尾花》(Irises, 1890)及《星夜》(The Starry Night, 1889)都在其中。一八九○年,梵谷搬到奧文斯(Auvers-sur-Oise),與西奧為鄰;在奧文斯,梵谷享有了一段短暫的寧靜時期,他以朋友為模特兒,並且描繪了許多當地的景致。這段期間,他以每天一幅的速度完成了七十幾件畫作。然而因為精神狀況的惡化,梵谷在七月二十七日走進一片麥田,舉槍向自己的胸口;他蹣跚走回住處,並於兩天後去世。

雖然在生前,這位產量豐富的大師只賣出一件作品,但是他燃燒的情感及表現形式卻對後世的藝術家造成莫大影響:德國的表現主義、野獸派及象徵主義等都從他洋溢熱情不能自已的筆觸中獲得灌注。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