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希斯里繪於一八七六年的《馬爾利港洪水氾濫中的小舟》,現藏巴黎奧塞美術館

《亞弗列德•希斯里》

希斯里是出生於巴黎資產階級的英裔法國畫家。一八五七年,在父親的期望下希斯里前往倫敦習商,待在倫敦的四年期間,他經常前往博物館參觀,接觸了許多英國的風景畫,對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透納(William Turner)的作品尤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八六○年,希斯里返回巴黎並決心要作一名畫家,他進入葛列爾(Charles Gleyre)的畫室,結識了莫內雷諾瓦、巴吉爾…等志同道合的夥伴,他們一同將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的楓丹白露森林寫生,研究大自然的光影與色彩的變化。生性羞怯的希斯里,不同於其印象派夥伴對於都會生活的高度興趣,將一生的創作心力都放在風景畫上,他一生將近八百幅的油畫作品,幾乎都是以巴黎及其近郊的風景繪製而成。他的風景畫瀰漫著一股靜謐、樸素又內斂的詩意氣息,有「風景抒情詩人」之美譽。

希斯里早年的風景畫作,呈現他對結構與空間的喜好,在色調上則偏愛以沉穩厚重的茶色、綠色和灰藍色系描繪,作品流露出柯洛、杜比尼(Daubigny)和庫爾貝的影響力,畫面充滿一種古典的氣息。一八七○年後,希斯里的畫風漸趨自由,他追隨好友莫內與雷諾瓦的腳步,採用印象派的明亮色彩和筆法,以協調的寒暖色調與輕盈筆觸,在抒情的風景畫面中表達他對大自然的真實感受;一八七六年的《馬爾利港洪水氾濫中的小舟》(Boat in the Flood at Port-Marly),以清新的筆觸和色彩呈現出馬爾利港的居民在面對洪水天災時的活力與自信,成為一八七○年代中期印象派繪畫的代表作之一。

希斯里於1885年完成的《聖馬梅斯堤防》,現藏中環美術館。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希斯里的父親的貿易事業受戰爭的影響陷入困境,希斯里失去了經濟的依靠,他開始以創作維持生活的支出。希斯里從一八七四年起參加過四次的印象派展出,印象派的展覽雖然讓世人認識了他,卻始終未曾替他贏得歡迎的掌聲。他因為經濟的困頓,不斷在巴黎附近遷移,一八八○年後他往塞納河(Seine)與盧安河(Loing)匯流附近的村莊遷移,從佛諾•納東(Veneux-Nadon)、莫黑(Moret-sur-Loing)、薩伯隆(Les Sablons)到聖馬梅斯(Saint Mammès),希斯里紀錄了這些郊區的豐富景觀。一八八五年的《聖瑪梅斯的堤防》(Barrage of Saint-Mammes)是此時描繪聖瑪梅斯風景的傑作之一,和先前的「馬爾利港的洪水」系列相比,《聖瑪梅斯的堤防》雖然延續之前以寬闊天空帶出空間景深的構圖,但是其中的筆觸卻變得更加活潑有力,顏色和光影的鋪陳也更細膩豐富。透過天空緩緩浮動的雲朵,和清澈水面所映襯的白色房子倒影,希斯里的畫筆構築出一幅與世無爭的人間天堂。

希斯里於1894年完成的《莫黑教堂》,現藏巴黎小皇宮美術館。晚年的希斯里再度搬回莫黑居住,並完成許多重要的風景畫作。一八九三年他為莫黑教堂繪製的一系列各種不同天氣、光線中的建築影像,令人聯想起莫內在同一時間所作的盧昂主教堂(La cathedrale de Rouen);不過希斯里對於教堂建築的堅實呈現,與莫內將建築物還原為光線與色彩的方法,卻完全是大異奇趣的迴然風格。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