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欣賞>>

瓦茲河畔 (1890)
水粉筆與鉛筆, 絲布, 30.5 x 63.5 cm
卡米勒•畢沙羅
法國 (1830-1903)

中環美術館收藏
數位圖像(C)2002中環美術館版權所有

Along the Oise River (1890)
Gouache and pencil on silk, 30.5 x 63.5 cm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1830-1903)
CMCART Collection
Copyright © 2003

《瓦茲河畔》

「瓦茲河畔」(Bords de l’Oise)是卡米勒•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 於西元一八九○年創作。瓦茲河是塞納河的主要支流,由巴黎地區向法國北部延伸。西元一八六六年之後畢沙羅與妻子為了節省生活開銷,搬離了巴黎,改居到巴黎西邊的小城鎮龐圖瓦茲 (Pontoise),一八八四年再遷居至更北方的依來尼村 (Eragny),這些地方都在瓦茲河的流域中。

本幅畫作使用絲為底,以水粉筆及鉛筆創作,傳達了河畔水氣的柔美感,並以扇形的形式呈現。在一八七九年印象派第四次沙龍展時,畢沙羅便展出了十二幅扇形的畫作。扇形源自於日本,這樣的構圖反映了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版畫與裝飾品輸出對於法國當時藝術圈的啟發與影響,也說明了在畢沙羅的創作中,對新的元素的高接受度。在扇形空間中,畫家仍然完成了協調、均勻的構圖:利用扇形的兩角,分別凸顯人物與綿長的河面。被安排在畫面左邊的樹木,其樹葉順暢的沿著扇形上方的弧線伸展。弧線中段處樹葉自然地垂落,增添了詩意,也不留痕跡的解決了畫面空洞的問題。中景則以山巒化為柔軟的水平線,保持整體畫面的平衡感。河邊有一群正在浣衣的農家婦人、放牧者及牛隻。順著水流則有船隻出現,遠景在氤氳水氣中,隨著河流與遠山無限延伸。

畢沙羅是早期印象派畫家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影響力僅次於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但他是維繫印象畫派組織的中心人物。西元一八三○年,畢沙羅出生於當時丹麥殖民地—西印度群島中的聖湯瑪斯島 (St. Thomas)上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成為丹麥公民。其父母皆有法國血緣,因此畢沙羅家中文化氣氛是完全法國式。十二歲後,畢沙羅便被送至法國的寄宿學校就讀,一直到一八四七年返家。原先家中希望他接手家族事業,但畢沙羅仍朝藝術創作之路發展。起初他向丹麥畫家梅爾拜(Friz Melbye)學畫,在西元一八五五年後,為了研習藝術,他再度到了法國並就此定居。

畢沙羅的個性誠摯善良,充滿包容力,是協調、凝聚印象派各個性情不同的畫家的長者,也是年輕後進的良師益友: 當秀拉•喬治 (George Seurat) 與保羅•希涅克 (Paul Signac) 發展出點描畫法時,便得到了畢沙羅的支持,得以在其他印象派主要畫家的反對聲中,參加最後一屆印象畫派展覽;一向不好相處的高更 (Paul Gauguin)在棄商從畫前,曾是畢沙羅的學生、顧客及經紀人,畢沙羅教導高更繪畫,並促成其參與一八七九年第四屆印象派展覽。高更晚年自己也承認,畢沙羅激發了他的的藝術野心。與畢沙羅最親近的是塞尚 (Paul Cézanne) , 一八七二至一八七七年塞尚常到畢沙羅家,與他一起作畫。在塞尚一九○六年展覽的圖錄中,就介紹自己為「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畢沙羅也是印象派畫家中,唯一一位參加了全部印象派八次畫展的畫家。

整體而言,畢沙羅長於捕捉自然的深沉細膩的感覺,他的畫風在不同的影響下蛻變與成熟:一八五五年他到達巴黎後,先受教於尚•巴提斯特•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並常在巴黎近郊的城鎮,及塞納河流域作畫,作品受巴比松畫派的影響。接下來他陸續認識了莫內、塞尚及其他印象派畫家,在波格瓦咖啡屋(Café Guerbois)的聚會中互相交流。一八六○年後期,他的作品中有著清楚的寫實風格,但一八七○至一八七一年普法戰爭時他避居倫敦,受到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 作品的啟發,他在風景畫中的線條慢慢由寫實的堅毅放鬆下來,色彩的運用也更明亮。一八七○年後畢沙羅的作品風格逐漸成熟。

一八八○年代畢沙羅在提攜以點描法為理論的秀拉 (George Seurat)等新印象派 (Neo-Impressionism)後進的同時,自己也對這個新技巧充滿興趣,於一八八六至一八八八年間熱衷以點描法創作。雖遭到許多批評,連一向支持他的畫商杜朗-余耶 (Durand - Ruel) 都表示反對。但他仍不為所動,畢沙羅的參與在當時也給了新印象派很大的鼓勵。但兩年後畫家終於還是覺得這個科學性的技法限制了他的自由發展而放棄。但由此我們可以看見畢沙羅對新事物的高接受度,或者說是對真理追求的態度,甚至連累到自己的賣畫收入,朋友支持與精神損耗而不惜。

一八九○年後畢沙羅的畫風更上一層樓。一八九○與一八九二年他再訪倫敦,心情振奮,作品豐富。之後到他去世這段約十年的時間中,可說是他藝術生涯的高峰。

與其他印象畫派家不同的是,畢沙羅在繪畫中注重構圖甚於光影的捕捉,在本畫「瓦茲河畔」即展現他成熟的構圖技巧。當時畫家已六十歲,繪畫風格成熟,由畫面鉛筆與水粉筆交錯的筆觸,可看出創作時沒有太多猶豫與小心,透露了隨心所欲、一氣呵成的痕跡。畫面清新,散發出雋永舒適的氣氛。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